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> 债务知识 > 典型案例

民间借贷审判白皮书发布 十大借贷风险需警示

来源:转载 作者:中国商网 时间:2019-06-04

----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, 版权归属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。----

 
 

近年来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,民间借贷行为也很活跃。但是,民间借贷在解决了中小微企业金融难题的同时,也蕴含了很大的风险。自2015年以来,在全国法院一审受理的所有民商事案件中,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已位居首位,成为民商事审判第一大案由。

5月28日,在总结梳理了近8年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十大显著特点、十大审理难点、十大司法应对机制的基础上,北京一中院发布了《民间借贷案件审判白皮书(2011-2018)》,同时向社会发出风险防范十项提示。

十大特点揭示民间借贷生态

据了解,8年来,北京一中院及其辖区法院共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数量65605件,涉及金额500.3亿元,案件增幅超过10倍。

相较于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型借贷模式的不断涌现,相关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。随着互联网+与民间借贷市场不断融合,民间借贷出现了日益网络化、职业化的趋势,客观上进一步放大了风险隐患,引发资金链断裂、非法集资、高利贷、套路贷、暴力催收等各种社会问题,对国家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造成冲击,形成大量相关纠纷诉讼,涌入法院。

从北京一中院调研总结出来的民间借贷十大特点中可以看出,该类型案件数量迅猛增长,成为民商事审判第一大案由。涉案标的大幅攀升,民间资本市场活跃。从2011年的8.05亿元,迅猛增长到2015年的76.64亿元,2018年达到154.4亿元,首次突破百亿大关。从借款目的看,北京一中院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中,用于投资、生意周转、公司经营等发展性、经营性借贷占比已达70%。

涉刑案件频发,非诚信诉讼行为亟待规制。在民间借贷纠纷中,涉嫌刑事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。民间借贷案件中涉嫌非法集资、“套路贷”等刑事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。在北京一中院8年间受理的案件中,当事人抗辩存在集资诈骗、非法暴力讨债等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277件,案件占比9.24%。此外,民间借贷案件中当事人虚假陈述、证人说谎、虚假诉讼、恶意诉讼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非诚信诉讼行为屡见不鲜。

网络借贷案件不断涌现。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+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,传统的民间借贷也以“网络借贷”的模式实现飞跃。网络借贷案件带来了信息技术下当事人身份确认,电子证据固定、采集、审查等新问题。随着今后网络借贷市场的整顿力度加大,必将产生大量难以清偿的不良贷款。可以预见,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将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借贷纠纷进入法院。

十大难题带来审理新挑战

结合民间借贷特点和社会治理短板,白皮书梳理了当前面临的虚假诉讼、“套路贷”、职业放贷行为监管、网络借贷、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等十大难题。

其中,“套路贷”引发的诉讼难题较为显著。“套路贷”是指以民间借贷为幌子,通过虚增债务、伪造证据等方式恶意侵占借款人房产、款项的违法犯罪行为。犯罪分子与借款人首先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或阴阳合同,约定超高额利息,再利用借款人的迫切心理,虚假承诺、谎称交易惯例(如承诺虚高的部分不需要偿还、需要现金交纳保证金)制造款项交付的证据(如银行流水),最终使借款人实际收到的金额远小于表面“证据”上显示的金额。此外,他们还通过设置各种陷阱阻止借款人提前或按期还款,以此获取高额的违约金。由于民商事审判中事实查明手段的局限性,在个案中法官对于有明确的“借款合同”、有详细的“银行流水”,形成了证据优势的疑似“套路贷”犯罪行为,甄别难度较大。

金融创新与隐性借贷区别难。民间借贷24%的高利率上限,吸引了广泛的社会资金投入,不少模式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,规避政策监管,与民间借贷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。如有的融资租赁中,只有资金往来,没有租赁物的交付;有的买卖贸易中,“走单、走票、不走货”,以贸易合同之名,行资金拆借之实;有的委托理财中明显违反监管规定设定固定收益保本保息,以此吸引客户;有的私募基金名为合伙投资,实际利用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变相承诺投资者高额收益;有的信托公司通过各种措施确保优先级受益人安全退出,劣后级受益人承担全部亏损,变相实现保本保息。形色各异的金融创新,混淆不同金融业务与借贷的界限,带来了政府部门监管难、法律纠纷处理难等问题。

网络借贷案件处理难。网络借贷兴起的同时,也产生大量新问题,给法院工作带来新挑战。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判定界限模糊,造成刑民交叉,法律问题突出。网络借贷涉及人数多,涉案金额大,一旦发生平台“爆雷”事件,将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。网络借贷民事纠纷数量巨大,一旦形成诉讼涌入法院,有限的司法资源如何消解海量纠纷呢?总之,在法律与政策之间,在刑事与民事之间,司法如何加强与行政机关联动,妥善维护各方合法利益,促进网贷市场健康发展,是当前法院面临的难题。

北京一中院副院长马立娜表示,针对“套路贷”等违法犯罪行为,借款方要防范借款套路,避免上当受骗。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,对不合常理的做法提高警惕,发现可能涉嫌被“套路”的事件,要及时寻求法律帮助。针对日益火爆的网络借贷,法院提醒广大以理财为目的的投资者,要做合格的理性投资者,注意审查平台资质理性选标,核实合同内容,一旦出现问题要依法维权。

 

 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  • 上一篇:案例精选 | 配偶签了字就是夫妻共同债务吗?
  • 下一篇:民间借贷案件通知:职业放贷按合同无效处理
  • 延展阅读

    Extended reading
    更多>>